仁城印象_带您了解醉美安仁!

当前位置:首页 > 资讯

资讯

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-安仁赶分社

2023-03-02 09:48:20 307
  安仁赶分社是中国几千年的医药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沉淀,是鲜活的文化遗产,内涵极为丰富,其历史、文学、艺术、考据价值不可估量,是研究人类社会学、民族文艺学、历史民俗学、文化审美学、经济学的活态个案,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十分重大。  安仁赶分社是全......

  安仁赶分社是中国几千年的医药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沉淀,是鲜活的文化遗产,内涵极为丰富,其历史、文学、艺术、考据价值不可估量,是研究人类社会学、民族文艺学、历史民俗学、文化审美学、经济学的活态个案,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十分重大。

  安仁赶分社是全国独有的节令性民俗节日,至今已绵延两千多年。据传,远古炎帝神农氏携随从遍走安仁,制作耒耜,教化民耕,亲尝百草,因误食“断肠草”肠断而献身。安仁先人为纪念炎帝神农氏,在今县城安康路处建有一庙,人们“择社日祭神以祈谷”,继而有人捧售香烛、纸钱,逐渐有草药、锄柄、斗笠、藤索等交易,规模渐渐演化成为一个盛大的民俗节日。每到春分节时期,以其前后三天为期,人们自发的赶往安仁县城香草坪参加活动,既有中草药材、农副土特产等交易,又有多种多样的地方文艺活动,场面蔚为壮观,被誉为《清明上河图》的活化石。近年来,安仁县委、县政府为了进一步继承、发掘千年流传的赶分社文化,发挥特色优势,打造神农故郡品牌,加快安仁经济社会发展,每年都精心包装,隆重举办中国·安仁赶分社(春分药王节)大型节会活动,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,传承了传统民俗文化,扩大了安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2014年11月,安仁赶分社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2016年11月30日又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
  相传4700年前,炎帝神农带领八随从到安仁,“制耒耜奠农工基础,尝百草开医药先河”,造福百姓。后唐(923-936)时,安仁先民在宜阳河与永乐江汇合彼岸——香草坪(今县城处)建有一庙,祭祀神农氏,“择社日祭神以祈谷”,赶分社自此盛行。永乐江边有一空旷草坪,每年开耕之前,炎帝神农白天在此对百草验辩分类和配伍,而后鼓励采药村民互相交换,教服食之法,又辅以耒耜交换。晚上燃起篝火,众人欢跳。一次,炎帝神农与众人一起欢跳乐而兴至,问众人:“今草坪之上,草香,花香,药香,众人强壮健康,可谓乐乎?”众人答曰:“有炎帝常在,实乃永乐也。”后人便称为香草坪。香草坪名声日隆,周围民众,均在下田开耕之前来此谋求农耕之法、治病之术,也带来草药、耒耜以交换,安仁赶分社雏形已起。

  宋咸平五年(1002)徙县治于香草坪。官府定每年春分日在县城南门洲上香草坪赶分社,为期三、五天不等,以草药交易最为特色。康熙二十年(公元1689年),知县陈黄永重修神农殿,增设了药王庙。随着寻根文化的兴起,安仁人于2001年重建了神农殿于县城东的凤冈山上,风格仿古,占地12万平方米,四个阶梯广场,199级台阶拾级而上,神农殿在第四广场,殿内有一尊7米高的神农塑像。春分当天,在神农殿广场,包括从外地赶来的人们重拾传统,按当地习俗举行祭祀炎帝神农活动并祈福。敬献牛羊猪三牲、草药四盘和粮食四盘等祭品,焚香鸣炮,击鼓鸣钟,同拜人文始祖,感恩炎帝神农在该县开农耕先河,始作耒耜和教民耕稼的伟大功绩,祈福国泰民安。


  安仁赶分社习俗具有的价值历史学、民俗学、医药学、社会学和经济学价值。历史学价值:安仁赶分社宋代兴起,世代相袭,承载着农耕文化和医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史,是后人研究神农文化和安仁历史的珍贵资源。


文章评论